(资料图片仅供参考)
泡脚俗话说“热水泡脚,胜吃补药”。说法虽然有点夸张,但是不无道理。上世纪80年代中期,我上初中,学校离家1公里远,老家属于山区,距县城约30里地,老师大部分是平川的,每逢周末都要回家,当时条件艰苦,交通不便,不通班车,更没有现在的水泥路,土路崎岖蜿蜒,坡道不是上就是下,连续不断,老师们周末骑自行车往返学校,十分辛苦,我记得当时邓传兴校长、何宝轩、田宏斌等老师周末骑行两个多小时后回到学校,用热水泡脚后消困解乏休息,第二天又神清气爽、精神抖擞得投入到教学工作中。今年暑假到汉中勉县诸葛古镇去游玩,在返回途中,开车沿108国道走到宗营镇附近,看到路沿右边有5、6家、绵延约50米、由简易棚搭成的卖躺椅、竹器、坐垫、泡脚盆等器物的店铺,我驻车路边,逐一光顾,逐店闲逛,看是否有自己需要的什物,看到店铺中摆放的泡脚盆,口径约四十公分、深约二十公分,柏木做成,抛光上漆,光滑细腻。价格也不贵,二三十元一个,于是我就买了一个放到车后备箱,带回家里,晚上就迫不及待的倒上一盆烫热水,以脚能承受住为限度,脚泡上5、6分钟,感觉很惬意,晚上睡觉很踏实,一天的舟车劳顿荡然无存,第二天元气满满,精气神十足。我感受到泡脚的好处后,第二天又在网上下单,为在老家农村劳作的父母买了一个带回去,让他们在辛苦劳动一天后也泡泡脚,消除一天的困乏,也表表为儿女的孝心。最近我回去,发现他们并未用木盆泡脚,而是泡着一满盆脏衣服,我也不好询问,可能是他们觉得一是木盆较为笨重没有塑料盆轻飘,二是没有时间去消受泡脚的闲情,三是怕麻烦不省事。我酷爱读书,尤其养成了晚上睡觉前读书的习惯,如果那晚不读书,就感到心里空落落的,有时一天的烦心事让人静不下心来读书,有一次我无意间从热水器中打了一盆烫热水,边泡脚边看书,感觉一个字“爽”,脚泡在热水中看书,一切烦恼忧愁抛诸脑后,所有杂念烦事搁置一边,完全沉浸在书的字里行间,徜徉在文中精彩瞬间。而今的中老年人,较注重养生保健,用热水泡脚,可以疏通血脉,活血通络,如果再配些中草药,会有一定疗效的,长期坚持下去,可以改善睡眠,调养身体、安心养神、延年益寿。(2021年11月26日)广播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,广播很是流行的,虽然比不上当时的三大件(自行车、缝纫机、手表),但那时社会不发达,电视机、互联网在家庭还未普及,加之人们文化生活单调缺乏,广播作为人们获取外界信息、了解国家大事的主要来源,同时也是人们在辛勤劳作一天后听歌听戏、听相声小品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。当时谁家要是有一部收听广播的收音机,还是非常了不起、令人羡慕的,因为当时一部收音机要好几十块钱,需要一般家庭小半年的收入,大多数家庭即就是买的起,也舍不得买。我记得在小时候六、七岁时,时常到外婆家玩耍,当时小舅买了一部长约50公分、宽约20公分、高约25公分大收音机,摆放在紧挨堂屋后墙中央的木仓上,在当时很显气派大器,时常播放新闻、音乐,播音员、歌手动听的声音甚是好听,我羡慕了好一阵子,心里琢磨着家里什么时候也能买上一部。直到1996年在汉中师范学院上大学时,刚一入学,学校给每名学生配发了一部带天线的小收音机,红颜色的,比成人巴掌大一点,可以装在衣兜里,主要进行英语听力使用,也可以接受广播,我当时没在意,也觉得没啥,平时也没咋听,后来才明白学校的用意,原来是让我们这些大学生、未来的教师要多听广播学习,了解、关注国家大事,更好去教授学生。再后来,随着社会发展、科技进步,电视机、互联网、智能手机进入人们的生活,人们获取信息的手段更加多样化、便利化,收音机的广播功能被手机取代,收音机渐渐淡出了人们视野,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,但是收音机深深地影响了60后、70后一代,收音机情怀依然无法忘却。现在,智能手机功能强大,兼有接受广播、录音、电视、直播、照相等功效,随着5G网络的推广,手机信息量越来越丰富,功能越来越强大,网速越来越快,我发自内心由衷感叹:科技改变生活,社会发展真快。平时我走路锻炼、散步的时候也喜欢打开手机收听广播,边走边听,甚是惬意。现在很多汽车上也有车载广播,开车时听听音乐,放松身心,缓解疲劳。在现代信息化时代,手机功能众多,但我还是青睐手机广播功能。(2021年12月8日) 张长青,中学政治老师。 热爱生活,爱好写作。 |
标签: